一个座位、一部耳机、一次争吵、一场论战——近日,发生在华东理工大学食堂的一场耳机失窃案,引爆了网络热点。
“为何女生拿了数据线与耳机,却只提及数据线?““为何男生追问时,女生一口咬定没有拿耳机?”在过去的几天里,质疑的声浪此起彼伏。网民为涉事的女生起了外号:“华理座姐”,还给华东理工大学新“开设”了一个专业:“偷窃学”。
但事件的起因其实很简单:一位女生在食堂用教材占了座,而后到的一位男生则用他的耳机及数据线占了与其相邻的座位。但蹊跷的是,当男生回来时,他的物品早已尽数消失。当天晚上,一则公告出现在学校的“墙”,即校园公众号上,发布者正是那名占座的女生。公告里,她以尖酸刻薄的言语指责邻座男生“占了别人的座位”,“为华理男生丢脸”,并声称其“误将占座者的数据线带走,并已放在食堂的台子上”。最后还不忘叮嘱其“不要倒打一耙说她偷盗”。看见公告的该男生很快在评论区回击,指出自己并非占据了女生的座位,而是占了邻座。气愤之余,他也不忘向该女生追讨丢失的耳机,得到的答复却是“没有拿”。当男生申请保卫处调监控时,女生却突然回应称,自己在洗衣兜内发现了被清洗后进了水的耳机。
现在,在校园“墙”的调解下,双方似乎已经达成了和解与赔偿的意向,但此时的舆论已经充分发酵至不可收拾的地步了。如今,一提到华东理工大学,人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学校的学术能力与录取分数,而是这起充满了戏剧色彩的“小偷”丑闻。令人错愕的是,原本应该充分发挥作用的华东理工大学校方,此时却充了哑巴。官方不仅未对事件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与说明,还关闭了官方微博的评论区,试图压制热点。
互联网的力量是强大的。校方越是沉默,流言蜚语就越有充分的生存空间。在这场舆论危机里,华东理工大学丧失的不仅仅是面对舆论的处理能力,更是学校的名誉与声望。
发表回复